NY Anything - It's a New York thing

1/28/2006

恭喜發財 新年快樂 (Green Tea Fa Kao)



要過年了, 紐約的中國城從幾個星期前就開始熱鬧擁擠起來. 昨天我在人潮堆裡擠來擠去, 到處看看,尋找大年初一一大早, 一定要吃的發糕. 我對發糕並沒有特別喜歡, 但總是記得大年初一一大早起床, 向爸媽拜年後, 全家人一起坐下來吃早餐, (一年大概也只有這一天是全家人一起吃早餐的), 早餐一定要吃白飯(不可以吃稀飯)和發糕, 媽媽總說 " 吃發糕,今年才會發 " .

今年在是第一年和 V 在紐約過年, 心裡記得媽媽說的過年要吃發糕的事, 在中國城裡看了好久,實在找不到中意的, 好, 決定自己做!! 而且, 住在美國要" 發 " 的話,口袋裡要進的是綠油油的美金啊,那就來做個綠茶口味的發糕好了.


這是我第一次做發糕, 在網上找了幾個食譜, 做法大致都差不多,但用的材料確有不同. 有一些用再來米粉,有些用低筋麵粉,或是混和其中二種. 家裡因為只有麵粉,所以我選了一個用低筋麵粉的配方,自己加入日本的抹茶粉和台灣帶來的手工龍眼肉,懷著好奇的實驗心情,試試看嘍.

這個綠茶龍眼發糕吃起來稍微有點硬,不知是不是泡打粉的份量問題, 還是水量的問題, 還是因為使用麵粉, 不是用米做的粉的問題,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不過抹茶的清香倒是蠻濃的,加上 Q Q 甜甜的龍眼肉, 搭配起來還不錯.

希望這獨特的發糕,會帶給全家人一整年好運氣,好福氣, 和好財運.

Labels: , ,

1/25/2006

令人微醺的沙巴雍佐草莓 (Gewürztraminer Sabayon with Strawberries)

沙巴雍應該是除了提拉米蘇之外, 另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義大利甜點. 原名叫做 Zabaglione , 起源於浪漫水都威尼斯. 傳統的作法是由蛋黃, 砂糖和瑪莎拉酒 ( Marsala Wine ), 經過打蛋器打發到顏色泛白呈現濃稠的醬汁狀之後, 淋在新鮮的無花果上的隨興甜點.


當然, 這樣的組合是很義式的, 如果使用不同種類的酒搭配不同的水果, 將會有完全不同的風貌呈現. 例如:雪莉酒 ( Sherry )的強烈葡萄香搭配濃郁的白蘭地醃漬黑櫻桃,將沙巴雍呈現出豐盈的姿態; 苦艾酒 ( Vermouth ) 的特殊香草香氣搭配紅酒燉西洋梨,是強調沙巴雍氣味上的絕妙組合; 而香檳優雅低調的花香搭配野生小草莓, 使沙巴雍凸顯法式風格. 但要注意, 不要使用烈酒來製作沙巴雍, 味道會太嗆或過重, 這種甜點的主要還是要呈現水果和沙巴雍的整體融合度. 大致上來說,做的成功的沙巴雍有拿鐵奶泡般的細緻口感, 融入蛋黃和酒的香氣,很有微醺的氛圍. 而水果的部分, 盡量選擇果肉比較甜熟的, 或者用糖稍微醃漬或煮過, 才能和沙巴雍溫柔迷人的口感融合.

這個食譜出自於 "Julia and Jacques Cooking at Home" By Julia Child & Jacques Pepin . 這二位國寶級的大師對於美國的飲食文化有著非常顯著的貢獻. 記得我 1994 年到美國讀書時, 還在語言學校學英文, 讀到一篇有關 Julia Child 的文章, 雖然文章中有很多生字看不懂, 但有一位朋友告訴我:她就是美國的傅培梅!! 我馬上就瞭解他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這個註解到今天我都還記得.

Jacaues Pepin 和 Julia 一樣, 是一位很棒的廚藝老師, 而且非常平易近人. 曾經開過餐廳, 出版過無數的食譜書, 有自己的 Cooking Shows, 他同時也是 FCI 的廚藝部的課程統籌. 我很幸運的在學校上課期間, 有機會讓他指導, 雖然只是非常短的時間 (大約半小時), 但有機會面對面的和大師學習, 真是非常難忘的經驗. 這二位令人崇拜的人物故事, 不是三言二語就可以帶過的, 下次有機會再好好說說.





說回沙巴雍佐草莓, 原本的食譜是使用香檳, 但是我卻選擇白酒來替代. 原因是白酒比較普及, 在西式料理上也比較常使用到, 有時烹調西餐剩下的, 或吃飯沒喝完的,都可以拿來做這道甜點. 也許使用香檳做的沙巴雍味道會比用白酒輕盈, 但食材的容易取得與否, 有時也是考量的因素之一.

這裡我選擇的白酒叫做 格烏茲塔明那 ( Gewürztraminer ), 是我個人最喜歡的白酒. 出產於法國的阿爾薩斯區 ( Alsace ), 是酒質豐滿 ( Full-body ) 的酒, 聞起來有強烈的水果香氣, 有非常明顯的荔枝香和水蜜桃香, 和不太明顯的玫瑰花香.


這種酒甜度上有許多不同等級, 若是屬於比較不甜 ( Dry ) 的, 非常適合搭配香料味強烈的泰國菜或印度菜, 尤其適合搭配咖哩, 或是比較油膩的中餐. 我選擇的這支 Charles Schleret 1999 是屬於 格烏茲塔明 中那甜度較高的, 幾乎和冰酒 ( Icewine ) 差不多, 利用它特有的香氣和甜味來做沙巴雍, 搭配用香草糖 ( Vanilla Sugar ) 漬過的草莓, 是一道令人難忘的飯後享受.



白酒沙巴雍佐草莓

份量:約 6 至 8 人份

草莓 675 公克 ( 1 1/2 lb )
香草糖 1 大匙
檸檬汁 2 小匙

蛋黃 6 個
砂糖 1/3 杯
白酒 1 杯



1. 將草莓洗淨擦乾,切為一半或四分之一. 加入香草糖和檸檬汁, 小心扮勻,醃漬大約一小時.

2. 利用隔水加熱法, 將蛋黃, 砂糖和白酒用打蛋器打發至濃稠狀 ( 類似鮮奶油打至 5 分發的稠度 ), 約 5 分鐘.

3. 離火, 然後用隔冰水冷卻法繼續打發沙巴雍, 直到溫度下降變涼為止.

4. 取出玻璃杯或容器, 盛入準備好的草莓,淋上沙巴雍.

注意:沙巴雍不能放在室溫下太久, 因為利用生蛋黃製作的關係, 請盡快享用. 可以保存於冰箱中大約 2 小時, 但風味和口感會較差一些.

Labels: , ,

1/18/2006

啥?酪梨蛋糕?(Baking Adventure_Avocado Cake)


用酪梨做的蛋糕? Yak............ Someone said..................

見到酪梨時, 會想起 Guacamole and chips, 除了這個會讓人一口接著一口, 停不下來的零食外, 還可以在台灣的果汁攤喝到營養和熱量百倍的酪梨牛奶.

通常在超市見到它時, 總是拿起放下好幾次, 原因是酪梨在這兒並不便宜, 一顆總是要個 1.5 到 2 美元. 上星期在 法拉盛 的超市見到這黑黑綠綠, 果肉還堅硬, 尚未熟成也沒被壓爛的美麗果實, 而且價錢比美式超市裡便宜許多, 不禁買了 3 個回家, 放在水果籃裡等個幾天就可以了( 同時也給我點時間想想要把它拿來做什麼, 真是計畫周到!!)

說回酪梨蛋糕, 其實沒有那麼糟, 我還覺得蠻特別的. 想想南瓜蛋糕, 節瓜( Zucchini ) 蛋糕, 就不覺得使用酪梨來做蛋糕怪了, 畢竟這三種都是屬於蔬菜類的烘焙食材啊.



這個食譜是從 加州酪梨協會 的網站上找到的, 我做了小小的更改:

1. 食譜上是用玻璃的長方形烤盤( 8 吋 X 10 吋)來烘焙, 但也可以製做成一般比較常見的土司狀( loaf cake ) 或是用 bundt 蛋糕模 ( 6 杯份量 )做成我照片上的樣子.

2. 裡面的材料除了搗糊的酪梨泥和基本的蛋糕材料之外, 我只加了糖漬橘皮增加香味, 沒有加葡萄乾和核桃.

3. 最後用牛奶糖霜代替檸檬醬.

這個蛋糕結構蠻紮實濕潤的, 一點都不乾, 酪梨的味道並不特別明顯, 也許是因為加了許多香料如肉桂, 荳蔻等, 味道和南瓜蛋糕類似, 很溫暖豐盛的感覺.

Labels: , , ,

1/16/2006

伊藤園紐約旗艦店 (ITO EN Teashop)


近幾年來, 美國人對於綠茶或是白茶的瞭解和興趣漸漸濃厚起來, 對於茶的品質的要求也比以前講究許多. 一般超市裡可以見到的不再只有立頓的紅茶茶包, 有機綠茶或是調味綠茶也都買的到. 伊藤園 是日本規模很大的飲料公司, 進駐美國市場似乎是意料中的事.

麥迪遜大道上的名店總是給人一種高貴的神秘感, 伊藤園的茶店開在這兒, 完全符合紐約東上城的高尚品味. 茶店位於一樓, 乾淨明亮的落地玻璃是一貫的日式極簡風, 右手邊牆上整齊的展示著各種茶葉, 種類繁多, 令人興奮的不知從哪一種開始聞起.

店裡的茶葉基本上以產地區分, 分為日本茶; 台灣茶和中國茶; 印度茶和斯里蘭卡茶; 還有無咖啡因的花草茶. 另外伊藤園還特別調配了 15 種茶品, 取名叫 New Traditions Tea, 都是以日本茶為基底, 外加水果, 香料等, 屬於調味茶系列. 其中我最喜歡 Yuzu Sencha, 但是因為銷路太好, 當天店裡並沒有, 真是有點掃興.


在大約 30 種的日本茶中, 我選中 Genmaimatcha, 是玄米茶加上綠茶和抹茶粉, 玄米茶的溫暖香味加上青豔的抹茶粉, 味覺和視覺上的享受是深深吸引我的原因.



一進店門的左手邊是上二樓餐廳 KAI 的樓梯, 餐廳共有 44 個座位, 整體感覺很優雅內斂.我和 Ann 大約下午 3 點多到達, 餐廳中沒有其他客人. 我們二個邊聊天邊享受難得的清靜悠閒.

我們共同選擇了下午茶套餐 Zen Tea, 包括一壺茶(可以從茶單中挑選)和九種 bite-size 小甜點. 甜點中的 Ricotta Cheesecake 比較值得推薦, 綿細的起司蛋糕有著淡淡的味增味道(我猜是使用淺色的味增), 但是不會太濃嗆, 蛋糕上搭配著一小小片脆脆的芝麻薄餅, 相當不錯.





ITO EN Teashop / Kai Restaurant

822 Madison Ave, 介於68和69街
212.988.7277

Labels: , ,

1/09/2006

帕瑪森乳酪迷迭香司康餅 (Parmesan and Rosemary Scones)

通常我們在下午茶吃到的司康餅大都是屬於偏甜口味, 今天心血來潮試做了一個鹹口味的,也許你也會喜歡.

迷迭香和帕瑪森乳酪都是屬於口味上比較重的食材, 將其加入基本的司康餅配方, 就可以做出完全不同風味的點心.

在這裡我所使用的帕瑪森乳酪的全名叫做 Parmigiano-Reggiano , 是一種硬式的義大利乳酪, 可以在台灣的進口超市買到, 並不難買; 但最好是買一小塊 (大約 50 公克就足夠), 不要買已經磨好成粉狀的, 等到要製作時再用 zester/grater 將乳酪磨成細粉.


這個司康餅適合搭配較濃的紅茶 (例如大吉嶺)做為早餐, 或是搭配濃湯(例如南瓜湯)和生菜沙拉(最好是油醋醬汁)做為輕食午餐.



A
中筋麵粉 250 公克
泡打粉 1 大匙
鹽 1/4 小匙
糖 1 小匙
現磨黑胡椒粉 1/2 小匙

B
無鹽奶油 85 公克 (6大匙)

C
鮮奶油 1 杯

D
迷迭香,切碎, 1 大匙
帕瑪森乳酪粉 40 公克

E
黃蛋 1 個

F
帕瑪森乳酪粉 10 公克



1.烤箱預熱至 450 F (230 C)

2.在一只大碗中混和材料 A, 加入材料B, 並用手指尖將奶油邊捏碎邊揉入混和, 直到看不到奶油塊為止.

3.加入材料 C 和 D, 用刮刀將麵糊扮勻.

4.在工作台上灑少許手粉, 將麵糊從碗中倒出, 再灑上少許手粉在麵糊上, 用手輕輕將麵糊整型為厚 1.5 公分的圓形, 用刀子將麵糰切成8等分的三角形.

5.將三角形的司康餅放在舖好烤紙的烤盤上, 刷上打散的材料E, 灑上材料F, 放進烤箱烘焙大約15分鐘, 直到烤成金黃色.



如果手邊正好有西洋梨, 可以將炒熟的水果填入司康餅中烘焙,水果的清甜味搭配迷迭香和乳酪,會帶來意外中的驚喜.

作法:
將一顆西洋梨削皮去籽, 切成小塊, 用約 1 大匙的無鹽奶油炒軟, 放涼備用.

然後將步驟 4 的三角形麵糰整型成球狀, 稍微將中間壓平, 填入 1 至2 小匙的奶油梨塊, 再整型成扁的漢堡肉狀,然後繼續進行步驟 5.

司康餅是一種可以輕輕鬆鬆, 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的點心, 只要加入一些創意,你的下午茶將會與眾不同!

Labels: , ,

1/03/2006

蘋果韮蔥哈許 (Apple And Leek Hash)



首先,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 Hash, 它的原意根據 Larosse Gastronomique (烹飪百科全書 ) 是由切成小塊的熟肉, 海鮮或蔬菜煎煮合炒後, 再製作而成的. 一般在美式餐廳裡最常見到的就是 Corn Beef Hash, 由醃牛肉和馬鈴薯塊用平底鍋煎成金黃, 最好是還有一點微焦, 吃起來才會比較有牛肉的咬勁和馬鈴薯的香脆. Hash 大部分都是使用剩菜 (leftovers) 來製作, 也就是說可以隨自己喜好或冰箱裏的食材來發揮.


這道蘋果韮蔥哈許是一道比較不同於傳統的組合, 我喜歡將它當作配菜 (side dish), 酸酸甜甜的, 適合搭配烤豬排或是烤鴨胸肉. 而且最大的好處是這道菜適合在室溫下食用, 所以非常適合在宴客時準備, 不必等到客人都來了, 你還需要在廚房裡忙著. 只要在當天, 甚至前一天先將這道菜做好, 在要上桌前一小時從冰箱中取出讓它回溫就好了.

特極橄欖油 2 大匙
韮蔥 4 枝
紅蔥頭 4 個
青蘋果 2 個
馬鈴薯 1 個
無鹽奶油 3 大匙
蘋果醋 2 大匙
米醋 2 大匙
蘋果汁 1 杯
芥末籽 2 小匙


2 TBS EVOO
4 Leek
4 Shallot
2 Granny Smith Apple
1 Yukon Gold Potato
3 TBS Unsalted butter
2 TBS Apple Cider Vinegar
2 TBS Rice Vinegar
1 Cup Apple Cider
2 tsp Mustart Seed


1. 將韮蔥(或是大蔥)橫切開, 再切成 1 公分大小. 用大量冷水去砂洗淨, 濾乾備用.
2. 紅蔥頭切細; 蘋果削皮, 去籽, 切丁; 馬鈴薯削皮切丁.
3. 開中火, 在平底鍋中加入橄欖油, 將韮蔥和紅蔥頭炒熟且成金黃色, 大約10 分鐘.
4. 加入奶油, 馬鈴薯丁和蘋果丁, 繼續煎到馬鈴薯和蘋果半熟而且開始上色. 然後加入蘋果醋和米醋 (我用工研白醋代替), 繼續用中火煮, 直到醋都快收乾為止.
5. 加入蘋果汁, 芥末籽, 現磨黑胡椒和鹽調味. 關至小火, 繼續煮到蘋果汁收乾, 而且蘋果和馬鈴薯剛好煮熟, 大約10分鐘.

Labels: ,